在中国的机械加工企业中,一直缺乏一种创新的精神。在现如今的大形势下,我国机加工企业多年来实行的跟随战略与成本创新已不能适应行业的发展了。而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在科技高速发展中,作为试探者也会陷入不同程度的窘境中。那么,如何才能平稳的渡过创新的试探期呢?
美国企业擅长“从零到一”的创新,他们善于从没有变成有。而德国企业的创新则是“锦上添花”式的发展。工业4.0的就是用系统化、集成化和整体化的思路去将机加工制造业提升一个新的水平,让它达到更精密、更高效的标准。
在如今的市场多样化、科技化的前提下,制造业只有提高灵活度才能适应制造业越来越高的标准。所以,面对全球产业的变局,我们只有通过柔性制造才能完成。
柔性化对于发达国家工业发展的重要性
德国的大型企业大多用的是ERP系统管理,高度自动化的ERP系统可以提高集成度,但是在灵活度的表现上并不好。一旦需要更改就会造成极大的工作量,这也是德国制造业所面临的一大窘境。
对于美国来说,虽然科技的原创力很强,但是也会受制于资本环境。因此,美国政府力推“再工业化”战略,主动资助美国制造业创新相关机构。
中国的制造业光谱非常广泛,从工业1.0时期到工业4.0时期,同时存在于单一经济体系内部,转型升级的创新动力不能再依靠跟随美国或者德国的脚步了。
面对制造业创新窘境的改革,基于本国产业生态的核心优势是根本出路。中国的制造业在产能上居世界首位,拥有比他国更多的供应商体系、1.5亿的富有经验的产业工人和相当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在加上中国规模巨大的本土市场和发展健全的供应链,还可以将创新品快速实现商业化,让中国本土企业获得成本优势。
对于工业4.0的到来,为了适应全球经济对精密复杂产品的灵活制造需求,中国工业体系应该吸取美国、德国的经验,将柔性生产、敏捷制造作为创新突破的方向,尽快走出创新窘境。